健康專題

生機飲食

*自然療法的緣起:
    二次大戰歐洲新興了一種醫療科學稱為:自然療法或稱為生物醫學,這科醫學揉合了古老的經驗醫學、自然醫學、東方的草藥學、營養學、現代免疫學、心理學、生態學等尖端科學,過去30年自然療法創造了有目共睹的奇蹟,其實自然療法並非新奇,二千餘年前,古希臘的醫學之父「西波克拉底」融合液體病理學和疾病的整體觀念,創造了以自然醫學為基礎科學的正統醫學。

 

*正確的病原論—液體病理學:
    又稱液體病理,它的理論基礎並非固體細胞的病理變化,而是體內的液體,諸如血液、膽汁、淋巴液或漿液、痰、痰液的病理變化,聖經所說人的生命存在血液中;希臘人認為物質只有在液體狀態中方能發生作用,18世紀英國名醫「韓特」醫師以更科學的方式表達同樣的觀念,血液是生命的輸送者,認為一切疾病,包括慢性病傳染病都是因體液,如血液、淋巴液化學酸鹼失衡所造成。體液呈現平衡,身體就呈健康狀態,百病不生,縱有細菌侵入體內也不能繁殖,不會造成疾病。

 

*身體的酸鹼性:
     我們身體是由多種元素組成,80%的元素屬鹼性,20%屬酸性,為了適當的補充以達成血液酸鹼平衡,我們飲食80%為鹼性,20%屬酸性,水果與蔬菜為鹼性,各類肉類、蛋類都是酸性物質,而大豆、小米、蕎麥是鹼性食物,牛奶、牛油、各種植物油是中性食物。
    礦物性元素在強熱時不被燒掉,當食物在體內代謝時礦物質即被釋出,以保酸鹼平衡,食物屬於酸性或鹼性是以其在礦物質所含的元素,以酸性的佔優勢抑或是鹼性的佔優勢而定。水果或蔬菜含有鹼性無機元素結合的有機酸,當這些物質在體內氧化時就釋出鹼性元素,大多數穀類、肉類雖然並無酸味,但所產生的生成物卻為強酸,因此食物潛在酸性或鹼性係指其在體內氧化後所產生的最後反應而言,當鹼用盡或是血液及組織中鹼儲供應減少後,即發生酸中毒,所以健康的秘訣在素食或生食以求酸鹼平衡。

 

*何須生食:
    食物中含有20種氨基酸,其中8種必須氨基酸是維持人類生命所需,但須從食物中攝取,人體無法自行合成;其中有2種遇熱分解,其中一種能增加記憶力,一種能增加能量,人體如缺乏抵抗力,免疫功能無法發揮才引起癌症,慢性疾病,因此日常飲食的調配至少要有部分生食,才合乎自然保健;維持身體健康需要50%到100%的正確生食才能恢復病人的自然療效。